|
诗歌语言“泛”艺术批判
人们的言语充满艺术,因为所谓“言语”也就是“说话”。“说话”,是人们表达其自己的思想或感情的一种方式方法。
但是人们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感情的方式方法不仅仅局限于“说话”,而有很多;譬如,一个挥拳头的动作就是思想或感情的信号传递。
人们将自己的思想或感情的信号传递出去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种;其中,“语言”就是一种。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是人们用来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符号。因此,它可以被人们分出很多种,而诗歌语言就是其中一种。
诗歌语言有什么特殊之处吗?答案是肯定的。
诗歌语言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讲究“节拍”。
于是,有人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节拍需要艺术充分表现,诗歌语言需要讲求艺术,对吧?”
答案是否定的。
“节拍”是汉语诗歌的文字语言在表达过程中必须有的“韵”;否则,其“节拍”性特点就表现不出来。诗歌语言的“节拍”性特点表现不出来,也就产生不了诗歌的那种语味儿,也就成不了诗歌。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对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有人试图通过分行的形式将之改变成诗歌,但是诗歌就是诗歌,《荷塘月色》变不成诗歌,一切都是徒劳。
拿“节拍”一词来反映诗歌语言的要求是合乎诗歌语言音乐性的本质特点的。音乐与歌曲不同。歌曲是对音乐添加了歌词。音乐是艺术。但是诗歌语言却不是艺术。
生成诗歌的基本方式有两种,即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其中,“口头表达”谓之“诵”。被人们诵出口的诗歌能不能得以存留,那跟人们的生活环境关系密切;所以,一般而言,说到诗歌,主要指的是被保留下来的那种文字语言形式类。
所以,话到这里,就得把话题落实到以文字语言形式的这种诗歌上!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诗有关“平仄”的要求,但是请诸位明白,中国上古之时没有声调,何来平仄?
不过众所周知,流传至今的中国上古之诗是有的。譬如,《卿云歌》:
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
华,弘于一人。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于予论乐,配天之
灵。迁于圣贤,莫不咸听。鼚乎鼓之,轩乎舞之。菁华已竭,褰裳去之。
中国随着时空的变迁,古平仄的要求已经不占主导地位,而且现代诗歌已经普遍流行;但是诗歌还是诗歌,而且人们依然能够对拿到到手里的作品是不是诗歌品味得出;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对此,目前有人不是从诗歌语言本身方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将诗歌语言泛化到艺术上来予以推演、解释,且有甚白癜风诊断者执迷不悟并极力将这种自欺欺人的错误认识扩大化。因此,若不及时予以制止,恐谬种流传,贻误视听之众。
现在来告诉那些“诗歌语言‘泛’艺术”的人吧!
诗歌语言没有脱离语言的窠臼,且仍在语言学家们研究的范围。如果人类的语言有规律可寻,那诗歌语言也存在着可寻的规律。
请看:在中国古诗、词的平仄的制约里,尽管“制式”相同,但却存在着不一样的思想与感情流露的诗作、词作,而且总览唐诗、宋词,还足见其洋洋大观。
因此不难发现,“泛”艺术与诗歌语言的观点是错误的。
“汉字是单音节而且有声调高矮的变化,这就影响汉语诗歌语法的构造。”“所以要谈汉语构成,先得说汉字,先得说汉字的声调。高高矮矮,抑抑扬扬的汉语诗歌是有音乐性的,诗句的音乐性正来自单字的音乐性。这是首先要明确与注意的。”——这些是启功(1912年7月26日-2005年6月3日)先生对汉语诗歌欣赏者的一点启示,请记住吧!
2014-2-4(丑时~寅时)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