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快捷登录

父亲的房子

0 / 22

3787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5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13 04:35: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父亲的房子
   

  父亲在2015年1月9日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倾注了一生的心血的房子,离开了让他安慰幸福的房子,离开了房子所载的他自己创造的家。   

  要说父亲的房子,最让他愉悦的是位于包头市新石拐区马场村的红瓦房子,不管行政区划归哪里。马场村最早归包头市郊区后营子乡,后来归九原区兴胜镇,2012年突然又归石拐区。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建设,把地征了,现在又要征房,无非是打着新农村建设、经   

  济适用房、廉租房、城乡一体化、棚户区改造等等眼花缭乱的旗号。开春,这里将是一片狼藉,断壁残垣,村民们将被装进水泥钢筋造的笼子里。   

  父亲半生参加国家铁路建设,曾经在官厅水库施工,在南同蒲、丰沙线、红砂坝、神头等地方驻足,没有一个地方是他的家是他的房子,他只是一个匆匆过客,住过工棚、住过窑洞、住过农民的草房、住过单位的宿舍;后半生务农,先后在马场村—公益店—马场村住过,大部分时间住在窑洞,1981年住了知识青年回城后留下的土坯房,1997年他老人家在69岁时原地建造了属于自己的红瓦房。    独家汤唯演绎三秒变回京仍住旧居

  在我的记忆里,我们家最早的“房子”是窑洞,在公益联赛前我们去欧洲拉练的时候就在考虑引援的问题了店的西南角,远离村子中心,矮矮的院墙外是邻村的庄稼地,母亲喂了一些鸡常年在地里觅食,这是家里日常的现金来源。那个年代穷狠穷,动不动就说地里要撒毒药毒死我们家的鸡以阻止我们家的鸡觅食。春秋两季空旷的地里的上空动不动就有“饿老鸱”盘旋光顾,抓走母亲养的鸡,母亲为此多少次嚎啕大哭。院子里除了小凉房、猪圈、鸡窝、柴伙房有一两根树枝外,主房窑洞都是泥土建的,房上地下也没有一块砖。院子里有两孔窑洞,一眼是爷爷住,一眼我家住。这种窑洞不是我们在电影电视里看到的延安靠着黄土沟涯挖的洞,而是纯粹用黄粘土和麦秸的泥券的。第一步就地取土打土板墙,第二步用水坯垒一截成半弧形的墙,第三步将“辋脊”(弧形,黄粘土加麦秸的水坯)一层黄泥一层辋脊券在墙上,第四步垫窑顶的窑岔子,第五步垒窗台装窗户,第六步搅腻(黄胶泥过筛加麦糠和泥抹在内壁),风干一春一夏,刷白,才可入住。   

  我们家的窑洞宽不过三四米,入深不过五六米,西墙有一处用水坯券的门洞,呈拱圆形,门洞装一扇门,门外为了防西北风用茭杆搭了半间棚子,夏天可以放一些杂物还可供我们小憩。东墙还预留了一个门洞是半砌死的,和爷爷家隔开,下边是楼台,上边留一个小窑,放做饭的调料和杂物,做饭取东西非常方便。窑洞的正面摆放着长不过五尺的躺柜,是老榆木做的,紫檀色、花纹清晰可见,最有意思的是锁具是中国式的,锁上和开锁都会发出“噔噔”回音,柜子里巧妙的镶着三个抽屉,小的时候趁大人不在不知多少次拉开偷窥。这是父亲60年代在神头时花很大的代价买来的旧货,柜顶上左边放一只梳头匣子,右边放一只账匣子(放一些票据),每天妈妈在打扫家时都要擦洗一遍,在当地农家很显得洋气;柜的中间放着一只铜洋闹钟,因家里窘困也不知是因为没有配件后来坏了,父亲几次试图修理,但是都未能成功,当摆设摆了一阵子,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窑洞的南边有木方格子窗户,窗户上边糊麻纸,下部是一块厚玻璃,窗户下有一盘火炕。窑的顶部有两条电线,电线上沾满苍蝇屎,有一盏幽暗的灯泡,有电工不定时查灯泡是否超过规定的瓦数。   

  这就是父亲遭人暗算举家出逃走西口后在塞外的包头郊区公益店自己亲手建造的属于自己的房子,非常仄憋。窑洞因为是拱形的,靠着墙成人不能站直。冬天地下点一只火炉子,让出拉风箱的地方,地上就更加局促。大人忙的时候就让我们上炕。随着我们的长大,晚上睡觉已经挤不下了,父亲借了一块床板一个长条凳子,晚上时一头担在柜顶一头担在长条凳子上睡觉,早晨他不起炕谁也无法起炕。过春节的时候要打扫卫生,把被褥、烂垫子、席子搬到院子里,内壁要用白泥刷一遍。锅里熬着白泥,父亲和我们刷,先横向刷,再竖着刷,干了有隐约的白格子。刷房子的时候说话回音很大。换上新麻纸的窗户纸,劳累的妈妈靠墙坐下,很有兴致地剪几付红斗方子,圆斗方子,下脚料剪几只蝴蝶,贴在窗户上,顿时家里有了生气、有了年味。   

  我一直在想,房子恰是鸟之巢,犬之窝,鼠之洞,不管怎样简陋,都是孩子们的归宿,有了这个家全家人就可以团聚在一起,一起欢笑,一起忧愁,一起面对困厄,一起分享每一天的收获。作为农村的孩子亲眼看檐下的春燕一粒泥一粒泥地筑自己的巢窠,小雏燕每天探出小脑袋张着嫩黄的小嘴巴索要父母哺育的小虫子,当小燕子们长大再也不能盛下时才飞离。家犬不管生下多少小崽子,总是紧紧地搂在怀里,度过[url=http://h开幕式团队介绍ealth.homelandsz.com/zfcs35/2328.html]高雷雷同西乙球队签半年合同称一切都为了儿子[/url]冬天每一个夜晚。秋天有时打开鼠洞,红溜溜的小老鼠顿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瑟瑟发抖。我们姊妹六个人都生于斯长于斯,全家人蜷曲在这里。夏天的夜晚能闻到汗味、能闻到父亲的旱烟味、能听到父亲的鼾声、能听到母亲的劳累的呻吟、能听到其他孩子们的磨牙声;冬天,能听到风沙击打水泥袋子做的牛皮纸糊的窗帘子的声音,能听到家犬无奈的长吠声,能听到秃斯怪(猫头鹰)恐怖的哭声。这个家,这所房子,我们兄弟姊妹都是在这里等待长大,等待飞离。   

  在这间窑里父亲得过一次大病,我的记忆非常模糊。父亲卧炕不起,腿疼下不了地,大汗淋漓,睡在炕头在被子里呻吟,缺医少药,也没有钱请医生或住院,只是村里有的人说用井台上的淤泥疤涂在后背,拔出寒气就好了,有的说用鸡蛋清和上红糖,在用手掌沾后背,也是说能拔出寒气,这两种方法都试过,都没有疗效。在无奈下让村里的一个能人请神送鬼。那一天母亲请来人家,用红布包了父亲的衣服,念念有词的在父亲的头周围绕了几圈,烧了几张黄表纸,由母亲和我(长子)拿着到村口的十字路口跪下烧了纸,不能回头回去,回来后将衣服枕在父亲的枕下,可想而知没有任何效果。是父亲撑着病体,一页一页的翻看明朝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对着穴位针灸,银针如刺猬布满周身,当点燃的艾蒿烤灸针时父亲的汗珠如豆,一颗一颗的滴下来,没过几天父亲就好了。   

  在我五六岁时,随着孩子们的长大,父亲着手建造第二间“房子”。一下雨,父亲就挖(打)坯子,半干时立起来晾干,天晴时再码起来,用草苫上,用土压住草。妈妈因为给同村的一个女人奶孩子,作为报偿这个女人的丈夫帮助父亲编辑评语文字朴实,结构严谨,与叙述中抒情,与抒情中叙述,没有华丽的语言,但是饱含对父亲的深深怀念,是草根平民的感情。(作者自评)亲爱的作者,欢迎进入红袖投稿,希望以后注意:段首请空两格,已帮您排版好。最好一次性就排版好,多次修改,后台短时间内不显示。可自行百度“自动排版工具”,将正文在排版工具中排好后再复制粘贴到红袖的文本框里。     期待佳作。(编辑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