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快捷登录

千古佳诗含蕴着赤子之心 ——评杜诗 1ozc4uom

0 / 10

2068

主题

2083

帖子

652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52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15 23:52: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唐朝诗人杜甫,用他伟大的人格谱写出许许多多伟大的诗篇。这些流传至今的千古佳诗或平易质朴、或辞藻瑰丽、或雄浑奔放、或沉郁悲凉,皆含蕴着杜甫那高贵的人格和一颗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对大自然的赤子之心。   

  杜甫的诗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但是杜诗的魅力并不在于它是时代的实录和历史的见证,否则,人们就更喜欢读史书而不是诗歌了。诗歌首先是一种艺术,它的优劣取决于诗人精神品格的高低。英国作家劳伦斯曾经说过:“任何一种艺术家都需要一种纯洁的精神”。(引文出自劳伦斯的随笔《作画》,首次发表于《创造性艺术》1929年7月号)李贽在《童心说》中写道:“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童心”也即“赤子之心”,指的是纯真的精神。有了“赤子之心”才会对这个世界产生深挚的爱。杜甫尽管一生历经坎坷,穷愁潦倒,但是他都没有失去信心,没有自艾自怜,反而更加热爱生活,关心民生疾苦和国家兴亡。心中有爱,笔下才会有诗,杜甫为我们留下了传颂千古的佳诗和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以下选取了几首杜诗,分三类对其进行详细评论。   

     

  一、描写安史之乱时期,杜甫家庭生活的几首诗。   

  羌村三首   

  其一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嘘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年初夏,杜甫几经艰辛,逃出被安禄山叛军占领的长安,辗转投奔到临时朝廷所在地凤翔。肃宗任命他为左拾遗。不久,肃宗借事处罚宰相房琯,杜甫上书援救,触怒了肃宗,藉口让他回家探亲,将他支使开去。《羌村三首》这组诗,就是此次从凤翔到羌村家中之后所作。   

  第一首写刚到家时全家悲喜交集的情景。开头两句:“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写的是夕阳西下,天空中峥嵘壮美的火烧云,“峥嵘”一词把火烧云的壮美淋漓尽致地形容出来了。“日脚下平地”中的“日脚”指太阳透过云缝照射下来的光柱,像是太阳的脚。夕阳的光柱是火红的,长长的,迷离凄惶地铺展在大地上。诗人的脚步急匆匆地踏在铺满夕阳的乡间土路上。傍晚时分,满天的火烧云往往给人以辉煌、空远、凄美、陶醉和恍惚迷离之感。正是在这样一种非常富有诗意的广阔的背景下,诗人千里跋涉赶回家,诗意的天空恰恰衬托出诗人此时的心情。“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千里的归客,还没有走到家门口,就听到了柴门口大树上的鸟雀在夕阳中叽叽喳喳地鸣叫着,仿佛是在欢迎亲人的归来。这怎能不叫人“近乡情更怯”呢?开头四句的景物描写是全诗最富有诗意和美感的地方。诗人把景与情非常和谐地融洽在一起,没有丝毫斧凿之痕。后八句写家人邻里初见时的情景。一个“怪”字把妻子不敢相信丈夫已经回来的神情表现得很生动。“惊定还拭泪”把妻子初见丈夫时喜极而泣的复杂心情表达出来了。“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这两句解释了“妻孥怪我在”的原因。“邻人满墙头”,自家墙头挤满了关切的邻人,很富有人情味。最后两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充分表现了家人久别重逢,以致久久不愿入睡的喜悦心情。   

     

  羌村三首   

  其二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惜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敕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回家后的感慨。多年在外,回家本应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然而诗人却并不感到兴奋,这是因为他此次回家,是遭到了肃宗的冷落,他的政治抱负和为国为民的理想不能得到实现,因而情绪低落,故而才“还家少欢趣”。中间四句追忆往昔,反观现在,很有今非昔比之慨。最后四句又把失落的情怀寄托在一个“酒”字上,“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落魄暮年,纵情美酒,其中饱含着诗人壮志未酬而年事已高的悲哀和辛酸。诗中最富有生活情趣最感人的两句是“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生动地写出了孩子对父亲的依恋,同时也表明诗人是一位慈爱的父亲。   

     

  百忧集行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这首七言古诗作于上元二年。当时,杜甫栖居成都草堂,生活极其穷困,只有充当幕府,仰人鼻息,勉强度日。   

  诗的前四句回忆年幼时稚子童心,健步如飞,天真活泼的往事,语气中充满了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和眷恋。接下来的四句述说年华老去,仰人鼻息的悲哀,给人以蹉跎岁月的沧桑之感。“悲见生涯百忧集”是全诗的主线和诗眼,回顾一生的不平遭际,悲从中来,“百忧集”把诗人所有的悲白癜风症状主要有哪些哀都凝集在一处,悲愤难抑。最后叹息家徒四壁,家人忍饥受饿的贫困生活。全诗情感悲愤痛楚,回旋激荡,读来令人心酸,尤其是最后两句“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写出了饥饿难耐的孩子见到父亲回家也不搭理,只对着东边的厨门,哭着闹着要吃饭。听着孩子可怜的哭声,老夫老妻,无可奈何,只有相对无言,满面愁倦之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首诗于唐肃宗上元二年秋(761)作于成都草堂,是杜甫后期的重要作品。写茅屋在风雨中被毁劫,一家人在寒冷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又从自己一家的窘状,推想到“天下寒士”的苦难生活,并从中升华出宁愿牺牲自己而能普济天下穷人的崇高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