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快捷登录

千年古国话彩染 qbm4sjnh

0 / 12

149

主题

153

帖子

47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7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15 20:50: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有这样一个成语:“佛靠金装,人靠衣装”,出自沈自晋《望湖亭记》第十出:“虽然如此,佛靠金装,人靠衣装,打扮也是很要紧的。”意思是佛本无相,佛像的尊贵庄严是凭金的装饰来增强;而人的外表形象也要靠衣着服饰来提升。这也就是说无论是修佛练道的方外之人,还是俗世中的芸芸众生,都需要一身好行头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修为。人的内心修为美固然很重要,但是,有一个良好的外在形象,则为你在展示你的内心之美时铺上了一块举足轻重的垫脚石,而这种外在的美主要是表现在服装上。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衣装服饰的穿戴逐步从素色衣衫整洁慢慢地过渡到了讲究色彩光洁斑斓的靓装。因此,单一色的纺织品已满足不了人类生活的需求。于是,彩色印染技术就在人类对在日常生活中追求服装靓丽中渐渐诞生了。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各类颜料的提取和纺织品染色等工艺技术,经千年白癜风专题关于治疗历史的演变从发明到不断的改进中取得了一项项重要的科技成就,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誉。   

  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随着麻布的出现,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将其着色,虽然那只是用赤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色。这看似最原始、最简单的对纺织品的染色,但它已孕育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着色技术的发明,展现出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爱美之心。   

  商周时期,染色技术不断提高,人们已经掌握利用多种矿物颜料给服装着色和利用植物染色的技术,此时人们已经能够染出黄、红、紫、蓝、绿、黑等色。当时的宫廷手工作坊中,还设有专门的“染人”、“掌染草”等官职。前者只管染色生产,后者专管染料的征集和加工。   

  《诗经》中,有不少记述当时人们采集染料染色以及描绘所染织物色彩美丽的诗篇。如《小雅?采绿》中有诗句曰:“终朝采绿,不盈一匊……终朝采绿,不盈一襜……”(其译文是:“整个早晨我去采绿,采了一早没有一掬。整个早晨我去采蓝,围裙一兜也没采满。”)   

  这虽然是一首女子思念外出未归丈夫的情诗,但从中我们也会发现,3000多年前就开始有了植物染料。   

  再如《豳风?七月》中载:“七月鸣鵙[j鷀,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其译文是:“七月里伯劳鸟儿叫得欢,八月里绩麻更要忙。染出的丝绸有黑也有黄,朱红色儿更漂亮,给那阔少儿做衣裳。”)   

  这是一首描写古代人一年农事的诗歌,从中可知,在彩染方面人们对多种颜色有了认识和欣赏,至少作者认为朱色是比黑色与黄色漂亮的。也可见中国在周时使用多种植物染料已较普遍。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出现媒染,即在染色中使用媒染剂。如用植物染料染黑色时,加一点青矾,便可提高色牢度。《考工记》中就有媒染剂的记录,如“以涅染缁”,缁就是黑色的意思;涅的意思,根据汉末高诱注:“涅,矾石也。”是含硫酸亚铁的矿石。当时的红色染料多使用茜草、蓝草,茜草根中含有染色的主要色素茜素与茜紫素。茜素是多色性染料,不使用媒染剂时,是出现浅黄色,浸过明矾媒染剂后,才会出现红色。蓝草一般都是被使用来染蓝色的染料,事实上在染料中也隐藏着红色的色素在内,也可以染红色。   

  一样的染料出现两种不同的色相,而且是差异极大的色相。染红或染蓝等的色相变化与媒染剂也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媒染剂的使用也可以说是关系着色相出现的证明。   

  植物染料染色以及媒染染料、媒染剂的利用,在染色技术上是个重大的突破,它大大丰富了颜色品种,对后世染色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再一次展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近年,陆续出土的许多遗物中,不乏战国时期的丝织品。丝织品有些是以丝的本色出现的,有些是有经过染色的,如三色锦。虽然经过长久的岁月,在破脆的纤维间,还是可以发现深棕、浅棕、棕红、绛红、朱红、橘红、浅黄、金黄、土黄、槐黄、湘绿、钴蓝等的色相。   

  在“尔雅,释器”中亦有:“一染縓[qu醤],再染赪[chēng],三染纁[xūn]”的记载。在这里的縓、赪、纁都是红色的色相,只是红的浓度不一而已,如赪可喻为脸红色,縓、纁为浅红色。对不同浓度的红给予不同的名称,一方面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对色彩的敏感度,再者也证明中国早就已经在运用重复染的技巧北京中科医院病情注意,以取得深浅不同的色彩,更足以说明古代中国人对色彩的敏感情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单纯颜色的染织技术,已满足不了人们生活的要求,于是出现了套染技术。   

  所谓套染技术,是多次浸染织物,即多次浸入两种以上不同染液中,以获得各种色彩的中间色。   

  秦汉时期,染料植物的种植面积和品种不断扩大,已经出现规模经营。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曾记载了当时“千亩茜,其人与千户侯等”,可见当时植物染料的种植的染色已相当发达,茜草成为最重要的红色植物染料。从出土的西汉锦织中,得知当时的色彩使用更是丰富,《急就篇》中就出现有缥、绿、皂、紫、绀、缙、红、青、素等等的色彩词。从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中出土的绚丽多彩的丝织品上,就可以看到当时染色色谱已有20余种,这也表明2000多年前中国的染色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晋志》中记载:“八座尚书荷紫,以生紫为夹囊,缀于服外,加于左肩。”囊大约是现在的背于肩膀上的袋子之类的东西,叙述中的囊是紫色的,因此也可以知道紫色的染色除了出现于服饰之外,也被应用在器物上。这一时期的著名学者贾思勰在其所著的《齐民要术》中,第一次用文字记载了用蓝草制取靛蓝的方法:“刈[y靅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l鵠去荄[gāi],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着石灰一斗五升,急抨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着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盛之,蓝淀成矣”。   

  南北朝以后,黄色染料出现了很多的品种,如地黄、槐花、黄檗、姜黄、柘[zh鑍黄等。用柘黄染出的织物在月光下呈泛红光的赭黄色,在烛光下呈现赭红色,其色彩很眩人眼目,所以自隋代以来便成为皇帝的服色。   

  唐朝时期,在唐朝亦设有“染院”,专司染色工作,染色工艺得到很大发展。根据《唐六典》第22卷的记载,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