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快捷登录

有感初中同学吉安聚会

0 / 48

3787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5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17 18:05: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赣水,永也,文昌,和也。在永和这座积淀了丰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古镇,在闻名遐迩并列入国家文化保护遗产的吉州窑西侧的田野上,曾经有一所著名的学府,叫五七中学。永和五七中学是我们青春作伴的故乡。昨天,因为工作在江苏常州的LiuXSt和LiuSP同学夫妇回到永和老家过年,吉安市的CHenHF同学相约我们曾经初中的部分同学定在吉安阿牛渔庄泰和厅相会,让我们在一起忆往昔峥嵘岁月。   

  傍晚,我们十来个初三(1)班的发小同学如约而至,大家握手言欢。闲聊起当初同窗时大家印象与现在对比显现的变化。虽然三十年多年过去了,但大家的身体、身材,面容依然保持着原来心中的模样,只是都快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级的人物了。大家相见,席间问得最多的就是,“你父母还好吗,你兄弟姐妹现在如何?”想起来有的同学中途离开了班级去了别处求学,留下来的在一起至初中毕业,高中毕业。自参加高考后,大家各奔东西。以后同学们的距离感觉越来越远,见面的机会也越来越渺茫。大家回忆起母校这一别,同学之间就有二、三十多年再没有见过面,有的已不知去向。然而,我们的两鬓开始斑白。当提起当年的母校,怎不令人感慨万千!如今这短暂的相聚,又如何能解这二、三十年的离别之念?   

  这些年,我听说过母校变革的许多传闻,记忆里有许多湖南最好的白癜风医院的有关母校的故事。我大学毕业回本县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受托负责全县锅炉年检时,去过母校一次。本世纪二OO九年参加了母校建校四十周年庆典,以后也曾几次回到母校,回归故里目睹家乡和母校的变迁。作为五七中学的后人,大家念着历史的传承,母校不能忘,想起了快凐没的母校荣耀。   

  忆想当年,我们这辈人生长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少年在永和五七中学游学的情景依依在目。那些年我们都是好孩子,也是穷孩子。我们去了一个叫永和五七中学的地方游学。我的母校曾经是一所满园荟萃桃梨芬芳的校园。由永和人刘亨荣响应党的走“五七道路”于1969年创立发展起来的特色学校,现改成了吉安县鑫鑫中学。当年,刘校长从吉安白鹭洲中学辞去教导主任职务,邀请同仁毅然决然大张旗鼓地在家乡办起了这座学校。他活用了先人的智慧,正如水,左右逢源。一边耕地,一边读书,俯仰之间,万物与我合一。学校实行半工半读,模仿军事化管理,班级轮流劳动和护校。由于办学理念先进,吸收到了很多优秀教师前来讲学。刘校长凭着他多年的办校经验,加上全校师生继承和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校风,母校取得了诸多骄人的成绩,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荣升成为江西省吉安地区重点中学。在学校游学期间,我们见证到了母校承办公社曲塘中学、小学、还有当时吉安地区运动会,举行了接受国务院奖旗仪式。那时,教师不问学历,育才就行;生源不问出处,努力就行。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梁材,成为了当时吉安地区教育标杆!   

  我们这批是上世纪七六年九月一日录取学校读书,亲自体会到了母校走“五七道路”办校的艰辛。创业之初入校的几届学生,他们曾经平场地,挖地基,找地砖,建校舍,植校树,迎风上课,顶雪夜读。是参加学校创业的见证者。那时,虽然学习生活条件很苦,但他们都很有追求。我们这届学生虽然没有象前几届学长那样历经创业青海最好的白癜风医院,但也参加了到瓦窑砖瓦厂担砖担瓦,到赣江挑河沙,参加公社田园化建设开挖渠道,校外屯田,校内作土施肥等等劳动。   

  记得入学第一天,我们在作上铲草屯肥。经过开学一个星期的集训劳动,还没上两天课,突然传来逝世的噩耗,举国悲痛。念初一、初二时,大家利用业余和上学路上检牛粪为学校积肥。母校九华里的山下有十多亩屯田,主要是耕种水稻。校园边际有几处旱地,主要种植油菜和花生。校园内教学楼与楼之间的成片桃树林和梨树林之间分配栽种着大蒜香葱和瓜果等蔬菜。教室群通向食堂礼堂的路旁有一口水塘,那是学校主要屯肥的地方。   济南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哪家好

  校园里呈现给大家眼前的是一排排坐落有至的桃树和梨树林。道路纵横,两旁是挺拔的白杨。走在校园,我们感觉就象这一排排年轻的桃树、梨树和白杨。每天,树的枝条捧出朝阳,绿叶拌着星光,一棵棵年轻的树,吸取着大地的营养;我们则披着彩霞,吻着夕阳,吸取着知识的营养。为了成为未来的栋梁,我们珍惜春光,与那些树共同在成长。那时,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保持着校园整洁、干净、亮丽、宁静、舒适的环境;保持着良好的学校风气,包括班级氛围、学校传统、学风、教风等等。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讲大局和合作,赢得了学校的社会声望,培植了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产生的沃土。我们都在相信事在人为中度过了我们的豆蔻年华!   

  最难忘这段青春时光。那时,我们半工半读,培养了我们耕读传家的习气。耕可以格物致知,体察万物;读可以明心。只耕不能通达,只读则不能明道之微妙。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学校劳动相对减轻了许多,学校让我们全力以赴准备高考。那时,学校校舍和教学设施十分简陋,但环境却十分优美。五年的寒窗苦读,晚上从自备煤油灯、汽灯到后来才有了电灯。那时学校没有图书阅览室,初中部教室里只有几份报纸和流传的《少年文艺》、《辽宁青年》和手抄本,高中部除了油印的资料,就剩下一套高考复习资料。那时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脑。吃的是萝卜干加香干子,辣醬加辣子,盐菜加盐汁。那时没有踩过自行车,只有走路上学。那时我们感觉世界很小,我们除了劳动、上课,做课外作业,就是到场上去活动。学校最迷人的一片片横竖整齐的桃树、梨树林,春暖花开,桃梨芬芳。最难忘的每天象军队那样清晨听冲锋号起床到场集中跑步做,最动听的是早读和午读的歌声,最感动的是教师非常敬业的备课讲课和批改作业。最讲合作的地方是集体劳动,运动会和文艺汇演。学习和生活虽说艰苦,但同学们但凭着“向雷锋同志学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过去的损失夺回来”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干劲,奋勇拼搏,纷纷考取了一所所向往的大学和中专,为学校争得了面光,没有辜负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辛勤培养。母校取得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吉安地区历年中考高考好成绩。红花簇簇,硕果累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是一棵教学明珠,闪耀在吉安、乃至江西的教育论坛上。多年来,全校师生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奖励表彰若干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