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快捷登录

只是描写 vgo2zjgi

0 / 45

3787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5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17 01:29: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从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以后,莫言的小说狠狠地红火了一把。可是我素养不够,就是不那么喜欢。弄来莫言的小说翻翻,看不下去。魔幻?沉闷?好像都有一点。但是,中国这么多年就出了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怎么着也得看个一篇两篇的,混个话语权啊。   

  就看《蛙》吧,这部小说得过茅盾文学奖。小说结构上的独特,可圈可点。整部小说的构成有书信,长篇叙事和剧本。这样的巧妙构思,还是第一次见识。这本小说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某种看法。有这样看法的人很多。去年开放的单独二胎已经说明了一切。小说并没有涉及诸如人口红利,老年化浪潮等等令人不安的话题。我甚至认为,这些被评论家们认为的“看法”,小说也没有深入地触及。整个笔触点到的,是一段历史,一段伴随着新中国一起成长的生育史。   

  人是第一生产力。积贫积弱的中国走到社会主义的时候,只有贫穷与斗志。战争造成的人口缺失,必须通过鼓励生育来补充。那个年代的“光荣妈妈”、“英雄母亲”等,就是属于那些为国家创造了众多人北京治疗白癜风疗效最好医院口的女人们。在我的生活中,就遇到不止一个这样的女性。她们早早参加革命,红小鬼的年龄。婚后,为了响应号召,她们退回到家中,养育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孩子们长大了,她们非但没有了早年革命的资本,有的连工作都不复存在,给个家属工都是照顾。   

  这些光荣妈妈们生下的孩子结婚,正好赶上“独生子女”政策施行。这时候要的不再是众多的人口,人口太多带来的负担,国家已经承受不住。强行推行的一胎政策,是快刀斩乱麻的唯一手段。能推行这种政策的人,必定是强人。这样的政策在城市没有什么问题,有单位的连带责任,个人的反抗无异于螳臂当车。记得我刚刚工作在单位签订的第一份协议就是晚婚晚育,那时候的我连什么是恋爱都懵懵懂懂。   

  农村就不一样了。养儿防老的观念延续了几千年。用体力劳动获取生存的生活方式注定了没有儿子的人家,老了以后的晚景无法预计。于是,头胎生女儿的人家必定要想方设法再生一个。由于政策没有弹性,执行的人更加矫枉过正。所以被拆了房子,拖走家白癜风忌食具的人家不是个案。小说就是用客观的描写,展示了一段如此的岁月。   

  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感。“姑姑”角色的设定,由不得你不信。这位姑姑根正苗红,大胆泼辣。假如不是年轻的爱情遭受摧残,或许她的人生不是这样。可是,不能假设的人生,给了她无限屈辱的初恋,彻底打垮了她的自信。她只能用不折不白癜风好治吗扣的执行,来证明自己对组织的忠心耿耿。这位乡村的妇产科医生,一辈子用自己的双手迎接了上万名新生儿的出生。她的双手,又摧毁了差不多两千个尚未出生的小生命。那是她的工作!   

  小说用三个超生母亲的死,将姑姑的执行政策的不二性,作了生动的概述。透过字里行间,我们看到,每一个母亲的死,都是偶然。尤其第三个,姑姑出手相救,遗憾地是仅仅救出了超生的孩子,却没能挽回柔弱的母亲。每一个母亲的死好像都不应该怪她。就是不能怪她。她不过是执行政策的工具!   

  改革开放后的生育,是怎样的状态?有钱的可以买生育权,没钱的躲到第三地没人管,生不出孩子的可以找代孕妈妈。代孕妈妈又分为有性代孕和无性代孕两种。这样的生育乱象,是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小说最后的剧本,就是将代孕妈妈这种违反人伦的生育形式,进行了魔幻化的表现。   

  小说取名为《蛙》,谐音“娃”。造人女娲的“娲”也是这个音。蛙的孩子是小蝌蚪。小蝌蚪何尝不是创造人的要素?只是在作者的笔下,蛙有几分瘆人,远没有辛弃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那样的美。它们黏黏的皮肤,鼓鼓的大眼睛,叫起来不停不歇的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执着,都被作者描写得让人鸡皮疙瘩掉一地。   

  整部小说少有褒贬,多的是描写。用描写让读者来评判,是高手中的高手。看来,莫言的小说并非不好看。看的时候要沉下心来,去掉浮躁。至少读《蛙》的时候,需要这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