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快捷登录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hyez4tgl

0 / 84

149

主题

153

帖子

47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7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12 16:09: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有一首谜语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谜底就是诗名——《画》。我依稀记得八十年代人教版课本中,这首诗的边上配了一幅竖轴山水画作为插图。即使没有这幅画,我们仍能产生直观的视觉意象:远山如黛,高山流水潺潺;近处树枝上绽开着明艳的花朵,一只雀鸟轻盈地站在枝头,骨碌碌的眼珠正与你对望。   

  课本中没有标注《画》的作者,主流观点认为这首诗是王维写的。可能是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句评论的影响,这首专门写画的诗就挂在王维名下了。   

  王维的诗非常具有画面感,而且图像那么清新自然,好像简单的几根线条、几抹颜色就能一挥而就。比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比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比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些场景就是活脱脱的中国山水画。落日与孤烟远近层叠,山色与江流虚实交错,山鸟与明月动静呼应,在一个平面的维度里延展出无限纵深的空间。这就是“诗中有画土方治疗白癜风”。   

  中国画是写意的,不像西洋画那么具象,画面的内容一目了然,缺少想象的空间。我在欣赏中国山水画时,会有种身临其境的遐想,很想知道自己绕过那条山路会有怎样柳暗花明的风景?或者走进那间临水的木屋能否碰到有人在家?这就是意境。诗的意境在于能联想成直观的画,画的意境在于联想到更多看不见的内容。于是在中国画的留白位置中,有人把自己的联想用诗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类诗被称为题画诗,也就是“画中有诗”。   

  题画诗有的是画者自己题写,也有其他对画有感而发的人题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就是一首苏轼为慧崇和尚的《春江晚景图》所创作的题画诗。如今慧崇的画早已杳如黄鹤,而这首诗仍一直被人传诵。   

     

  苏轼是一个对诗和画都颇有研究,并具备实战经验的专家,他对王维有一句著名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谓听声类形、观文如画,都是文艺领域常说的通感。王维的诗之所以画面感那么强,这跟他本身就是个优秀的画家紧密相关。王维是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同时又开创了中国文人画的先河,诗与画两种艺术造诣在他一个人身上融会贯通。他曾长期隐居田园,把一生最丰富的情感都寄托在山水之间,用文字和图像共同抒发出对自然的热爱。   

  我们能读到王维留下来的诗有四百多首,却难以目睹他的画作。现在冠以王维之名的《辋川图》、《雪溪图》等,据考证皆非本人真迹。王维画画的水平究竟有多高?光和他的诗比是不合适的,我们必须找个可参照的标杆。在王维生活的那个年代,谁被公认为水平最高的画家?画圣吴道子。   

  中唐时期朱景玄编撰的《唐朝名画录》中,把吴道子列为“神品上”的唯一人,往下依次有神品中一人,神品下七人,然后才是妙品、能品和逸品。王维在这个名录里位居妙品上八人之一。在全力推崇人物宗教画的唐朝,“吴带当风”的壁画人物效果展示了吴道子飘逸的画风和高超的画技。后来苏轼有幸在吴道子的画作上题跋,写道:“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就绘画技巧而论,吴道子的“画圣”称号当之无愧。不过作为文人的苏东坡,似乎更欣赏山水文人画。当他把王维和吴道子放到一起时,“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苏轼《王维吴道子画》)他认为吴道子胜于工而王维胜于意,从画面上看都一样神采俊逸,只是王维的画外之意更加令人遐思。   

  有一个传说把王维的画夸得神乎其神:   

  王维曾为歧王李范画过一幅《巨石图》,歧王把它挂在堂屋中,非常喜欢。一天晚上突然雷电交加,风雨大作,画中的巨石竟然腾空而起,连着画卷一起冲破屋顶飞了出去。若干年后,高丽使臣带着这幅《巨石图》来拜谒唐宪宗,说这是当年从天而降的一块巨石,看到上面有王维的题字,如今送还大唐。   

  这也渲染得太过逼真了吧。我宁愿相信这是讲故事的人运用世俗标准所杜撰的赞美,也不想套用这个故事来构建我对王维画作风格的认知。在我心目中,王维的画是飘逸的,淡雅的,具备那种“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的似有若无的状态。   

     

  《画》这首诗如同王维的画那样,也被认为并非王维的作品,而是其他人题写在王维这幅“画”上的题画诗。这个题诗的人,有的说是元代的王冕,有的说是明代的唐伯虎,有的说是清代的高鼎。还有另一种说法,说这首诗跟王维没有任何关系,它只是南宋僧人道川禅师为注释佛教经典《金刚经》所作的一首偈颂诗,而且全诗有八句。连上后四句来看才会发现,原来这首诗所蕴含的禅理远不止一幅画,一个谜语那么简单。   

  远观山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比较好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   

  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   

  如何言不会,祗为太分明。   

  佛学中用“清净自性”来表述因为没有烦恼而展现出来的不变不改之性。清净自性的人看山,虽有色相,有也是无;自性心听水,声音不实,无也是有;自性不生灭,所以自性观花,虽然春天已去,但花常开心中;自性不为外界扰,所以鸟因妄想心而惊飞,却因自性心而不动。如此头头是道,都是自性之道,万事万物皆因自性而平等。这再明显不过了,为什么说了这么多还不明白呢?只是因为人们往往陷入是非分明的思维中,忘了清净自性。   

  这个禅理明白也好,听不懂也罢,我没有太多兴趣去研究。令我惊讶的是,原本一首小学生一读即懂的谜语诗,竟能做出如此深奥的解读。或许这根本就是王维画了一幅山水花鸟画,随手配上四句打油诗;因为他被世人称为“诗佛”,佛家会认为在这直白的语言背后一定藏有某种深意;于是道川禅师把这四句诗用作论据,加上自己的论点,解析了佛学要义;结果这首诗在浅白与深奥的两极争议中迷失了本原,让作者的身份也从唐宋一路纠结到元明清。   

  其实有关“清净自性”的禅理,王维的诗中并不少见;而且融合在诗中有画的意境中,十分赏心悦目,并不像道川禅师解读的那么晦涩。   

  终南别业(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