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快捷登录

湖南三硯考 loocccm5

0 / 68

2068

主题

2083

帖子

652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52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16 22:48: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沅州黎溪石硯   

     

  黎溪石硯,又名明山硯。首創於南宋書法家單煒。單煒,字丙文,一字炳文。本錢塘人。遷居黔陽。博學多識,有文武才。得二王筆法,字畫遒勁,合古法度,於考法書尤精。有《絳帖評》二十卷。單煒書法授徒姜白石與吉水郭敬叔。單炳文在沅白癜风早期有哪些症状州,曾云:“堯章得吾骨,敬叔得吾肉。”姜白石嘉泰癸亥《跋晉王獻之保母志》云:“予學書三十年,晚,得筆法于單丙文,世無知者。”單煒與浙江之“永嘉四靈”相友善,徐照《題單丙文畫像》、徐璣《送單丙文先生歸沅州》,說明彼此之間的關係,且亦喜書法,“無一食去紙筆;暮年,書稍近《蘭亭》”(葉適《徐文淵墓誌銘》),而《蘭亭》帖,單煒為當世一大家,抑或徐璣亦學書於單煒,亦未可知。徐璣《送單丙文先生歸沅州》云:“傅得臨池訣,勤勞敢遽忘。”而“永嘉四靈”之翁卷,有弟翁永年,官沅州學正,與黔陽縣教授、單煒子單銓過從甚密。單煒子單銓,紹定改元(1228),舉黔陽縣鄉貢。特奏任黔陽縣教授。   

  宋甯宗慶元年間(1195—1207),單煒經武舉進入仕途,官至分都監。宋甯宗嘉定五年(1212)壬申,卸任後,遷居黔陽。首創以芷產黎溪石為硯,名為“紫袍金帶”、“金星墨石”、“大紅袍”、“紫薇北斗”、“蛟龍出水”、“紫袍玉帶”等。有其石中黃金束腰者(紫袍金帶),有眉子紋亦間有潤者(大紅袍)。單煒始創制為硯。有色綠而紋如水波者(蛟龍出水),有肌黑而金星者(金星墨石),有就石中自然銅琢為三臺北鬥狀者(紫薇北斗),有中生白線琢為琴式者(紫袍玉帶),其類不一。以遺故舊黎溪硯,遂盛行於時。   

  南宋沅州通判朱輔(字季公,桐鄉人)《溪蠻叢笑》之《金系帶》條云:“硯石,出黎溪,今大溪、深溪、竹寨溪、木林岡石皆可亂真。紫石、勝揭石,熱熟猺亦能礪砥,黎溪為最。蓋於淘金井中取之,近亦艱得。有紫、綠二色,圍黃線者,名金系帶。”   

  南宋張世南《游宦紀聞》卷七:“沅芷黎谿硯,紫者類端石而無眼,有金束腰,眉子紋。閒有潤者,其初甚發墨,久而復滑,或磨以細石,乃仍如新。有色綠而花紋如水波者,有色黑而金星者,有生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手术好价格便宜自然銅於石中,琢以為北斗、三台之類者,有生白緣,當中而為琴樣者,其類不一。慶元(1195—1200)間,單路分煒,字丙文,始創為硯,以遺故舊,今遂盛行,終在端歙之下。單雖西班,為中原故家,居黔陽。好古博雅,所蓄奇玩甚富,仍精於辨別。平生俸入盡費於此。學小王書筆法尤妙。始習補之梅,而自成一家。吾鄉姜堯章學書於單,姜帖今亦少有。世南嘗藏姜一帖,正與單論劉次莊輩十數家釋帖,非是。”   

  張世南,字光叔,南宋時人,以《遊宦紀聞》知名於世。今人彭東煥《張世南家世生平輯考》載:宋嘉定十四年(1221)辛巳,父張大訓知辰州(今湖南沅陵),隨父前往。據南宋魏了翁所撰《故知辰州大夫張君墓誌銘》言:“尋改知歸州,未上,改辰州。”南宋張世南《遊宦紀聞》卷二:“嘉定辛巳,侍親,守酉陽。”按,酉陽為辰州別稱;辛巳是指嘉定十四年,知張世南侍父張大訓赴知辰州任乃此年事。端平三年(1236)正月十三日辛未,父張大訓卒。嘉熙元年(1237)二月二十四日丙午,張世南葬父于饒州德興縣懷德鄉之白石籲。同年十月,張世南訪魏了翁于江東窩舍,以其父行狀,請墓銘,魏了翁為撰《故知辰州大夫張君墓誌銘》。其時,張世南在都昌(今屬江西)縣丞任上。故,張世南《遊宦紀聞》卷七“單雖西班,為中原故家,居黔陽。”   

     

  黔陽縣梅花石硯   

     

  梅花石硯,又名香爐硯。首創於清道光書法家王金策。王金策(1782—1838),字仲之,號香杜,別號天臺居士、拈花居士,山東諸城縣人氏。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丁丑科第二甲第六十四名賜進士出身、選翰林院清書庶吉士、嘉慶二十三年(1818)戊寅七月二十三日加一級同修起居註官、嘉慶二十四年(1819)己卯閏四月初八日散舘知湖南沅州府黔陽縣事、道光元年(1821)辛巳恩科並道光五年(1825)乙酉科湖南鄉試同考試官、加五級記錄十次。道光六年(1826)丙戌初秋,黔陽縣知縣王金策丁憂回籍,為《萊子侯刻石》題跋,治疗白癜风最好医院詳細描述了刻石發現時的情況:“顏東田孝廉逢甲,滕人,篤誨好古。嘉慶丁丑秋,攜友道臥虎山下,踞石小憩,其端整似經匠手,苔蘚縱橫,仿佛文字,遂汲泉洗濯,拓以故紙,點畫畢見。”王金策云:“不知原刻正以樸拙倍見古情;今人無事不勝古人,惟朴拙萬不可及。”此話頗有見地。十一月十八日乙未,湖南巡撫康紹鏞奏《為查訊京控案情,請將被控之丁憂知縣王金策,請旨扣留質訊究辦由》,存為軍機處檔摺件。是月,黃本驥續編歷年詩文為《三長物齋詩稿》、《三長物齋文稿》各二冊,力薄未能付梓。王金策序《三長物齋文略》,書於長沙信美樓。黃本驥亦為王金策作有《<菊帆歸省圖&gt後序》。道光八年(1828)戊子正月十四日甲寅,黔陽縣知縣諸城王金策與新化鄧顯鶴、寧鄉黃本驥,邀請酃縣知縣鄞縣沈道寬(栗仲)、辰溪知縣嵊州王景章(雎園)、湘鄉知縣鎮海胡鈞(竹安)、寧鄉知縣興國方炳文(梅丞)、綏甯知縣吳川林聯桂(辛生)、沅陵知縣義烏陳坡(東屏)、保靖知縣江甯張介福(景堂)、永州通判蕭品三(芝水)、零陵縣尉易州趙秉禮(修梅)、安仁教諭沅陵李沆訓、畫家桐城闕嵐(雯山)、畫家烏程邵梅臣(香伯)、善化湯蟠(質吾)、湯蠖(小浯)、湯螭(又村)昆仲、善化于棨章(小邨)、國子監生鄞縣黃桐孫(芝山)、金石家吳江吳育(字山子),並羈旅、宦遊之士四十八人,集於長沙嶽麓屈子祠下,祭祀三閭大夫屈原。鄧顯鶴作《贈別王香杜大令東歸五首,兼呈程春海學使》。鄭珍作《送王香杜歸諸城》詩云:“仕路嶔巇莫復陳,東齊歸客舊詞臣。達官大要非奇北京最有实力的白癜风医院士,南國從業泣美人。誓墓文章終憤俗,藏鐙性癖頗愁親。白魚青筍平安到,書疏無忘記子真。”道光十七年(1837)丁酉,起服闋知縣王金策,改官甘肅隴西縣知縣。著《讀史拾遺》、《游山詩冊》、《香杜軒雜著》、《湘颿纪程》四卷(清道光元年(1821)刻本)、《岷州筆記》傳世。《湘颿纪程》起嘉慶二十四年(1819)九月,迄嘉慶二十五年(1820)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