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的农历正月里,大年初一的喜庆和隆重自不必说,而正月十三也是让人们既忙碌也欢乐和期待的节日;我们这里俗称“正月十三吃粑粑”。缘于何时,什么典故,已然无从考证。这一天对于庄稼人来说,之所以做粑粑,却是象征意义蕴含。人们将做出来的粑粑称作“试灯粑粑”,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是红灯高挂,明烛红焰,燃放爆竹,显得热烈而虔诚,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年复一年,成了我们这里不可或缺的民俗风景。据老人们口口相传,也有了千年以上的历史。现在人们延续着,传统中也夹杂中现代元素。
打记忆里起,每年的正月十三家里都要忙碌着,先是大家庭,后是兄弟姐妹各自的小家庭,从没有间断过。小时候这是将这种经过多种手续而成的面团,当作一种可口美食,从没有探究它背后的故事。名曰粑粑,和一个普通包子形状相似,只不过它全身都是光滑的,而里馅却是比包子多多了,薄薄的外皮,里面几乎都馅子。一个粑粑味道好坏,馅子是至关重要的。
自小就看家里大人将第一笼蒸熟的粑粑从锅里端出,并不是急于让我们入口。先从锅中拿出三个能放入酒杯的没有里陷的和常见的元宵大小的粑粑,端上灶台的高处,点燃香火,祈祷各路神灵保佑。别小看这三个圆圆的小球,据说灵验的很。等到正月十七送年,再看这三个小球,如若是干透缩小,却昭示今年必会旱或缺少雨水;如若小面球湿漉漉的,则今年可能是涝或雨水多了。至于真是如何灵验,大人们也没有说道,也没有人去较什么是白癜风真。当然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是我们百姓的普遍心理。心存美好,无可厚非。吃粑粑之前,要先烧香,以示对神灵的敬重,过后还有燃放鞭炮,驱邪纳新。儿时不懂,只对香喷喷的粑粑感兴趣。
一个和包子一般大小的粑粑,其形成却不是一蹴而就的,须几天的功夫。先是要泡米,不是所有的稻米都能做粑粑的。黏性强了不行,不黏也不行。将选好的米,放入桶中或盆中,注入适当的水,至少要浸泡一天以上,然后碾成粉末。我们小时候,米粉可不是机械加工的。全靠人用力擂成。那时我家的门前有一白癜风有治好的嘛石窝,高大约50公分,上大,下小,上面大约有60公分左右见方,底部有40多公分,上面中间有一直径20多公分的圆窝,它就是用来舂米等农杂物的,既可将农杂物去壳,也可将其舂成粉。现在,没有几个人还把石窝,对嘴(舂米必不可少的工具)当作一回事,从石器时代,它起着巨大的作用;一定是人类繁衍的功臣之一。做表皮的米面的最粑粑主要的原料,里馅却是十分繁琐和考究,人们做粑粑的里馅各不相同,大致有这几样:腊肉、鲜肉、咸鸭、腌制的动物内脏、白菜、香干、大蒜等。白菜洗净后,还要包上纱布,将水拧干,几种菜大都用菜刀切成1厘米以下大小治疗白癜风的偏方的丁子式,放入锅里,加人油盐等佐料。炒了七分熟便可。舂好的米面还要倒在锅里,焙干,再放入盆中,用滚烫的开水蹂和,焙面的主要目的是怕米面粘牙。往往做粑粑都是全家多人上阵,焙面、揉面、捏粑粑的各有分工。做好的粑粑先放在大筛子里,锅里放上蒸笼,粑粑放在上面,架起柴火熏蒸,十分钟多的时间,热气腾腾的粑粑便出笼了。我家里兄弟白癜风怎么样治疗姐妹多,我在家里排行末,年年做粑粑都轮不到我上场,久而久之,我只出嘴而从没有出过手。看着父母和哥哥姐姐们个个忙碌着,多少对一个粑粑的形成有了表面上的认识。小时盼吃粑粑,和盼过年的心情没有什么两样。每年的大年初一在我们的孩子们的心里都没有十三重要而实惠。酒席上的菜只有剩下了,才有我们孩子们的份,而粑粑可是一出笼,就轮到我们了。孩提时代,不知何为饱,吃的爽口,家中大人也不加以阻拦,也就一个一个的吃将下去,最多的时候,吃了三十二个粑粑才罢手;家里所有的人都十分的惊讶和不敢想象。一般正常情况下,三五个就算饱了。以至于家里人都说我是英国首都——伦敦(能吞)。现在可不敢吃那么多,身体是第一位的,三五个就足矣。粑粑,是我唯一记住的美食,因为,它每年都和我相遇而记忆深刻。
每年的正月十三,大家小户都还忙碌着。各有各的做法,有的认真而讲究,还把它当做礼品,送这个送那个。有的家庭就是图个形式,好像是一种纪念不得已而为之。当然也有是条件所致,诸如困难年月里,温饱都成问题。粑粑也只能是将就了。现在条件好了,许多家庭什么粑粑里馅,花样翻新,让人入口而不忘,是理所当然了。有的家庭由于各种原因或者是不想做的,左邻右舍,你送几个,他送几个,反而不做粑粑的比做粑粑拥有的数量要多。
据说,正月十三做粑粑,有着地域限制,在我们江淮分水岭上,南有这种习俗,而北部就没有这种习俗存在。从做粑粑的家乡走出去的,也有的也和家乡一样,也在正月十三继承着家乡的习俗。
人们的生活一天天的变化,粑粑还在我们的口中品味。味道还是那个味道。而我们还一如当初对它不离不弃。它是一种记录,载历史的长河里,是属于我们中华大家庭里一支小花。
十三的粑粑,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流失。尽管有许多人不知其中什么含义,但只要它存在一年,传统的东西便会代代相传,永不丢弃。从我的孩提时代就吃喜欢粑粑,现在还是喜欢吃粑粑。比它好吃的美味多了去了,如若每年的正月十三吃不到粑粑,简直不敢想象。
现在每年的正月十三,乡村路依然是延续着传统。许多在家里过完年,出门打工行李里一定会揣上数量不等的粑粑,这是家乡的味道,是不变的情怀,是记住了的乡愁。出门在我的游子,不能身在何方,最难忘的是家乡一草一木。我的侄女离家已经多年,每年春节回来,还没有到正月十三,家里就提前做些粑粑,让她带着,让家乡的味道飘香五湖四海。
一个不起眼的粑粑吃到嘴中不单纯是一种食品,承载着希望和寄托,是文化的延续传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