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家乡的经济十分落后,在纵横交错的河道上难得看到一座桥,在那些经常有人经过的河口大都有渡船,人们就把有渡船的地方叫“渡口”。
因为我们那个村子不大,只有一所初级小学,读完了四年级,如果还想继续“深造”,就要到离庄子三。四里远的一个较大的庄子上读高小,那里有一所公办的“完小”,“完小”就是完全小学,也称高级小学。上世纪50年代,我也在那所当时称为“大”学校里当了二年走读生。我们庄上总共只有四、五个学生,大部分玩伴读完初小后就被他们的父母安排“就业”回家当了小农民。我们除了上学、放学,中午还要跑回家吃饭,每天要走两个来回。路上隔着两条河,都没有桥,靠近我们庄子的一条大河上有一个用绳子连着两岸的渡船,还有个渡口上有专人摆渡。
靠手拉的渡船是没人值守的,要过河的人走到河边后就蹲下身子来拉绳子,等到将滂在河中央的渡船拉到岸边时,人就上船去拉另一端系住对岸的绳子,过河的人上了岸后仍旧让渡船飘滂在河中,因为船的两端都有绳子系着,船也不会被风吹走。正如古诗中所描绘的那样:“野渡无人舟自横”。拉渡船的绳子用的是一种特别粗的草绳,是用锤熟了的稻草绞结起来的。单干的时候,庄上有些修行做好事的老人,过一段时间就会无偿地去换绳。人民公社的时候是由生产队用工分去“买”绳。浸在水中的草绳常年都沉在河底,上面沾满泥浆,因此,在寒冷的冬天,拉渡船可不是一件惬意的事,记得我们那时手上都裂着血口子,每次拉绳时又被灌满了泥浆,那种剌骨般的疼痛至今仍记忆犹新。也有时候,船拉到河中心绳突然断了,碰到这种情况,如果在夏天解决起来并不困难,只要有一个人脱去衣服跳下河将绳子接好就行了,但是如果是在天寒地冻的季节麻烦就大了,没风的时候还可以一齐用手划船,大风的天气就只能声嘶力竭地喊庄上人撑船过来接。有一次,船上漏了半船水,我们一边拉绳,一边用蚌壳刮水,但船到河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