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属于那条河流
所谓史可明鉴,大概指的是拍案之时,可感觉目光锋锐至历史的深处,见沉浮,知兴衰。
这几天的阅读,则难以明鉴,更多的是疑惑。比如李贽先生的《史纲评要》方式的选择,不知出于何处,有何不清楚老师究竟讲了哪些知识目的?我是历史的门外汉,不知那种方式的源流,寥寥数点的标注、评语的方式,是否还有一个大的前提,是哪些主流从流的选择,“评与不评”有什么一个标准标尺?难以一言概括。
有些灵感的,则在于自己历史知识面的本身,我指的是民族的伦理大义,朝代的更替人伦,谈及司马氏、曹氏欺前朝孤母寡儿的遗闻,便有了一下的感悟:家庭是讲道德的,亲朋是讲情义的,那么民族的变迁,政权的更迭,也有道义德律贯穿。
三国末年,晋将羊祜与吴国名将陆抗,彼此相敬相信,只要底线是相守而不攻击对方,便有了敌友的两种说法,于国家是敌人,彼此职务之外又是朋友,不可以说不是一个典范。当前孩子性早熟越来越提前也好像中越边境的两个将军,国家反目,彼此为敌;国家友邦,相互敬意造访。
更有意思的是关羽和徐晃,两人皆为魏蜀名将,两军对垒,“羽与晃宿相爱”,英雄惜英雄,远远地阵前对话,但说平生,不及军事。唠的差不多了,徐晃忽然下马宣令:“得关云长头,赏金千斤。”关羽大吃一惊,大声喊道:“公明,是何言邪!”徐晃回答:“此国之事耳。”这是徐公明打败关羽那著名一仗的历史记载。
民族政权的变迁于现代,著名的是毛泽东和蒋介石了,西安事变不杀蒋氏,国共重庆相会,不杀润之,都是民族的人伦大义照亮了个人之间的隐晦,是民族的人伦大义在制衡各种力量和杂音。
从此角度来看,项羽为何要杀兵将于弱势的刘邦呢?项羽的仁义怎么是简单的妇人之仁?项羽引刎于苍苍乌江的失败结局,不会是当年不杀刘邦的缘故,很有可能,还是他的战略性全面性做的不够,行的不稳,比如坑杀秦人降卒,比如专横自负,犯的错误不是不够毒辣,恰恰相反,是不够大仁大义,不够政治家,缺少时代要求出现一个亲民为民平息战乱的睿智胸襟。
不够政治家,历史不会选择那样的人,那样的力量。曹是忌讳这一点的,一生功勋卓著,但是始终只称王不称帝,几百年的汉室江山,正统之念无法撼动,正流融入了他的血脉。只是他的忌讳还双氧水可引起消化道癌症不太够,历史之间的汉家DNA遗传密码已经突变异化,没有可以辅佐的对象,难道还能是大伪的已出皇室五服的刘备?
我的这些历史观,不值一提,我的观念和评论标准,较之李贽的却应该清朗一些,因为我是后辈,掌握的信息会更多一些吧,更为重要的是,德国及欧洲的中国的哲学家们的历史唯物主义河流,人类文化河流的汇集,滋润着我们生长的土地。
民族融合的两缕眼色
历史的残暴,已经知道很多,比如鲁迅的“吃人”,比如战场荒原上的白骨。但是,残暴之残仍然让人始料不及,阅读简本的二十四史或简本通史,常常被帝王将相的神功武勋所掩蔽,但是野史方志、史纲人传,却一扫那些正统忠奸、兴衰延宕,暴露出也许是一部分的真相。
比如“生不愿在帝王家。”父杀子,子弑父,或者母毒子,整个一段段历史,就是杀杀杀,血腥弥途,众民逃散,特别是汉末及隋唐间的三四百年的断代史,动荡日月,隐晦经常,不敢想象若生活在那样的时代,无论什么样的家庭,高宅或寒门,都是人家地狱。
这样的论述,间接却更为可信的讯息在山岗悬崖比如云冈石窟,魏晋南北朝的那些雕塑,那荒野峭壁上的菩萨,那眉眼含笑若抚等等诸象草青青,不正是悲苦世界中,万众对平安生活和平民生息的深情向往与苦苦祷告吗?魏晋南北朝的骨肉生灵啊,为何会有那样苦毒的生命轮回?那样的存在状态?非神圣鬼怪而不能形容?历史的真相到底怎么回事?为何会有那数百年的苦难,碾碎我们的血肉,重整华族的血脉流向?
黄仁宇的回答是一种技术上一种制度逐步得以恢复,大的农业经济渐成规模,一个统一的帝国的物质基础,终于在漫长的数百年奠基之后,日益厚壮。柏杨站在另一个角度上认为,那近四个世纪的动乱,促进了汉、匈奴、鲜卑、羌等民族的融合。一个重获新生的人种,更优化的民族,统一在以汉字为标准的汉文化的意识层面上,从而奠定了意识形态及汉文化的新的台阶与基础。
除此,也许还有不同的其他方面的答案,自己的思维狭窄,知识稀薄,只可以这样选择两个视角,作为民族统一或民族融合的两个理由吧。那些更多的目光视角及思维路线,会有更多的信息删选出来,支撑历史走向的如此规律吧。历史,大哉;大到稀声。编辑评语亲爱的作者,欢迎进入红袖投稿,希望以后注意:段首请空两格,已帮您排版好。最好一次性就排版好,多次修改,后台短时间内不显示。可自行百度“自动排版工具”,将正文在排版工具中排好后再复制粘贴到红袖的文本框里。 期待佳作。(编辑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