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中的孤独
◎牧童
生活,平凡,如常。如水的岁月,却也总能平添不少感怀。有时,我会因为一片风景而动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url=http://jk.easternexpress.net/zfcs17/3565.html]难道不应该是这样的吗[/url]情,有时我会因为一首诗而感伤良久。
故土,是个极易让人动情的意象,不论是温馨还是忧伤。有多少写诗的人和诗人将支离破碎的情感铺成辽阔的草原,一匹骏马奔驰,在这苍茫的蓝天白云之下。今晚,我在《星星》诗刊上读到一首写故乡的诗,多次品读后,内心已是一片汪洋。全文如下:
孤独的故乡
文/杨通
一些人去了远方,一些人还在路上
去了远方的人,故乡已喊不答应他们的姓氏
在路上的人,故乡也等不回他们的魂
今夜,辽阔的星空下,没有烧酒和棉花糖互道晚安
故乡在孤独的祖坟上灿烂着忧伤的虫鸣
我,是她唯一的香火
“故乡”这个题材已经“泛滥”,几乎每个写文字的人,不管是大诗人,还是水平如我这般不入流却视诗歌为神圣的人,都写过这个题材,只是越来越难以读到精品,即使是真情实感,也读到审美疲劳了。然而,这首诗歌却从独特的角度入题。短短六行,却饱含感情,令人不忍卒读,读罢不禁潸然泪下。
诗人写道,“一些人去了远方,一些人还在路上”,游子不禁会联想自身。几多年来,我一直在“逃离”故乡。年少时,身在故乡,心中却憧憬着远方。后来,真去了远方,而又心念故土。以前憧憬的远方逐渐会成为“家”,而故土,却成了远方。作为游子,我享受着漂泊,然而每当独在异乡,看雨浥轻尘,又会忆起故土的烟雨蒙蒙。诗人说“一些人去了远方,一些人还在路上”,我就是那个去了远方,并且还在路上的人。
其实,我们都在背井离乡。生活在后工业化时代,在欣喜城镇化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提高的同时,我总是感伤于逝去的美好。以前的水,很清,我曾在故土的小河里采莲;以前的树林,繁茂,我曾在夏天整个下午卧在林中,在鸟鸣声中睡去。用诗人郭龙的一句诗表达;“在鸟声上,住着依稀的人家”。现在,水里除了微生物,我看不到任何生命迹象,乌黑的河水漂着生活垃圾。树林,已经不见,曾经的鸟儿,早已漂泊在现代文明里。魂兮,归否?
我们这一代人,是容易感伤的,因为我们曾经拥有过蓝天白云,曾经拥有过恬静美好的田园生活。而现在,我们要努力在忧伤中适应这种改变。而一些零零后的孩子,多半没有感受过什么是田园,什么是自然之美。他们在电子产品的升级换代中成长。他们的童年,是不幸的。几多年前,湖南的诗人就发起了“新乡土诗”派运动,并且出现了一些优秀诗人和作品,比如吕宗林,陈惠芳。“新乡土诗”表达的是在乡村长大、后来定居城市这一群人的情感。
“去了远方的人,故乡已喊不应答他们的姓氏/在路上的人,故乡也等不回他们的魂”。这一句,最令我伤怀。离开故土的人,有的客死需要制定能够平衡短期和中长期发展的规划和目标他乡,那些没有客死他乡的人,他们成了故土的客人。我不禁想起了《回乡偶书》的最后一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从决定离开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我将是故土的客人,或许到风烛残年再叶落归根,那时,又有几人认识自己,自己又认识几人?
“今夜,辽阔的星空下,没有烧酒和棉花糖互道晚安/故乡在孤独的祖坟上灿烂着忧伤的虫鸣/我,是她唯一的香火。”最后三句,画面感极强,语言的张力很大,前三句由此升华。读到“今夜,辽阔的星空下”,我能够感到的是苍茫,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苍茫,那片热土,不知还能苟延残喘多久。“我,是她唯一的香火”,每个人眼中的故土都是不一样的,“唯一”一词,避免了虚张声势,此种情景,是诗人的真情流露。“香火”一词,表明了故乡在诗人心中的神圣。读到此处,我此时的情感也正如席慕蓉在诗里所说“我已不能用母语来表达我的悲伤/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欢乐”。
又到岁末,我不知道年初我路过阳澄湖时,在寒风中许下的希冀,是否也会随风而逝?但我知道,故土,将在我的记忆里永远孤独,我也将在故土里孤独。
【后记】草作一文,不管文体,致即将过去的2015和已经远去的日子。生活,依旧平和。我始终坚信,心平气和,百福自集;性躁心粗,一事无成。在如水的生活中,升一炉闲适之火,煮一壶云水禅心,些许感慨唯有文字和音乐聊以寄托三其他财产。
2015.12.30
客金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