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他学习“汉高祖刘邦当年,把齐、楚十万户富民,迁移到关中,充实关中的地区”这个做法。于是乎就把外地(江浙富户)十五万户迁到凤阳。凤阳这个地方是他老朱的老家啊,老家不能贫穷,不能没有有钱有势的人。凤阳是中都,一定要让它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显得非常繁荣才好。但是那些外省市地区迁徙的人来到凤阳以后,并不安心啊,离开江南富庶之地,到了安徽东部贫穷之地,就经常想家,又不敢明着回去,怎么回去呢?一路装扮成乞丐要饭,学着用凤阳花鼓卖艺、讨要回到老家探望,这样就有一句话,"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是不是荒年无所谓,关键他们要找这个理由偷偷回乡探望哦,因为《大明律》:无故离乡(逃乡)斩立决。南京六部官员对此事睁只眼闭只眼,邸报也多不写明,大明后期皇帝又多怠政(自封将军、玩蛐蛐、长期不上朝、做木匠等等),京师(北平顺天府)六部也无办法,经常回家探望,唱的花鼓多了,“凤阳花鼓”就出名了。
很多迁徙,都是只记得从那里【迁徙历史上有山东枣林庄、山西大槐树、河北枣强县、江西瓦窑屑、湖北麻城冈(湖广填四川)、走西口、闯关东等等】迁徙到这,迁徙之前是哪里人并不明确。一定不要认为始迁祖就是迁徙中转站那里的人。举个简单的例子,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三峡市(宜昌)的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而三峡移民最终将达120万人,目前共搬迁、安置移民72万多人。其中湖北省夷陵、秭归、兴山、巴东已搬迁移民184613人,占全部计划的90%以上!你是三峡移民,但不是三峡市人,你可以是巴东人(恩施州)。
所以,你懂的。大槐树是迁徙的中转站,不是说你就是洪洞人。文安的迁徙,他们之前就是合肥人。其始迁祖按照朝廷命令到洪洞大槐树集结,然后分配到了顺天府。研究姓氏历史要明确,一个问题就是很多迁徙的人都没有文化,一般都是普通百姓(除非是个别带队官员)。不识字,光靠记忆,是记不住多少的,没有文字就多少代后忘了故乡,修谱追溯就仅仅知道迁徙中转站了。
这个记不住的因素之一还在于明朝有严格的逃民政策:擅自回乡,按逃民处置,斩立决。所以迁徙到目的地之后,就不给回乡了。不给告诉后代故乡在那,时间一长。有没有具体文字记载,你懂的。
笔者拙作《关于尹氏迁徙的一个认知错漏的还原》已提过,所以在研究姓氏迁徙历史上比较出名的凤阳花鼓就是这么产生的。当时就是回乡探亲或逃乡,但是变着方式说因为饥荒。因为朱棣之后得大明,南京六部权限小了。南直隶的陪都六部多是不得志的一品官员,他们也基本采取了“睁只眼闭只眼”,只要不出大问题,就默认逃民回乡探望。实际凤阳没有饥荒的年份是很多的,一路这么说。也就促使凤阳花鼓的产生。其实洪洞本身不是尹氏聚居地。有些支系寻祖寻根到了家谱说的那个洪洞的地方,一查一看,自然白癜风专家咨询在线网你是找不出多少尹氏的。其他姓氏也是这个问题,因为那里始迁人士原本就不住那里,洪洞仅仅是中转站而已。
2014.3.14 |
|